年纪最小性格最倔,一生贯穿着红色娘子军风骨的战士——潘先英

2019-05-28

用满怀的激情追寻革命理想

用朴实无华的生命续写百岁传奇


今天,我们来讲讲“她的故事”

红色娘子军女战士——潘先英战士




2014年3月9日,弥留之际的潘先英老战士轻轻吐着最后的气息,说了一句:“快了,我顶不住了。”即便是这短短的一句话,也带着身为一位战士的英气。当天下午,潘先英老人辞世,享年99岁。


峥嵘岁月  积极参军

1931年夏,琼崖东部的乐会县赤赤乡(今琼海市阳江镇)内园村操练场上,刚刚成立的女子军连战士们正不畏艰苦地进行习训。操练场旁,一位好奇的少女正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她们。每当娘子军训练稍息时,她总是走到连旗下,仰望、抚摸着这面鲜艳的旗帜,又走到排列整齐的枪支前来回比划,看得如痴如醉。


潘先英加入红色娘子军时,年龄不满16岁,身高不足1.5米,听说要招女子军,跋山涉水10多里,磨破嘴皮一定要参军。




海南省琼海市阳江镇文化站站长庞启江曾说,当年女子军特务连有着严格的入选条件:年满17岁、未婚、出身贫农、志愿参加、体能合格,还要经乡、区苏维埃政府推荐,最后由县苏维埃政府和红三团批准。但在当时的乐会苏区,深受压迫的妇女渴望冲破牢笼。女子军征召布告一贴出,觉醒的妇女革命热情高涨,一下子就涌出700多人报名,潘先英战士就是其中一名。


潘先英战士曾对孙子讲述当年场景:“当时我还不到16岁,部队不招收我,但是我强烈要求参军,后来部队留下了我,还说我比不上枪高。”


潘先英的倔强与耿直并不是仅仅如此。当年在母瑞山与敌人周旋时,她在战斗中被石头砸伤了小腿,由于当时缺医少药、伤口腐烂,以致形成了一个大伤疤。解放后,很多人劝她抬着小腿上的伤疤,向政府报告是“子弹伤”,索要“伤疤补贴款”。潘先英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们:“做人要堂堂正正,忠心耿直,怎么能说假话呢!”




“当年胆子大,都叫我不怕死的倔丫头。”正是凭着这股子倔劲儿,潘先英战士在这支仅存500天的特殊队伍里坚持战斗,先后参加了红色娘子军的首场战斗沙帽岭伏击、惨烈的马鞍岭阻击战等。


常年行善  儿孙满堂

潘先英战士先后育有两个儿子、3个女儿。把5个孩子拉扯成人,在那个年代并非易事。潘先英掌管着家中大小事,还和丈夫一起上山下地干苦活重活,想尽办法不让一大家子挨饿。


“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,但我母亲还想着给附近的孤儿一口吃的,她是这一带出了名的热心肠。”潘先英的儿子黄国富回忆道。村子里有好几个孤儿都是潘先英战士养大的,当年潘先英战士接受采访时,却不愿多提此事,只是一个劲地说:“大家都是受过苦的人,眼看着可怜的孩子快饿死了,你忍心不给他吃的吗?这没什么好说的。”




“奶奶自己身上从来不留钱,如果有人送给她慰问金,就会顺手给在身边的儿孙。”黄青经(潘先英战士孙子)称,自从自己懂事开始,就从来没有从奶奶身上看到过一分钱。   


倔强、耿直,勤劳忠实,不畏艰苦,潘先英始终保持着身为一位红色娘子军的风骨。




郭沫若曾亲笔为《红色娘子军》题词“出死入生破旧笼,海南岛上皆东风。浇来都是英雄血,一朵琼花分外红。”


她们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勇于牺牲

她们被时代记住,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

红色娘子军精神熠熠生辉

革命时期它激励人们奋起反抗

建设时期它激励人们不畏艰苦

我们要让红色娘子军精神

穿越过去,光照当下,追溯未来

让它永不过时,永存时代!

相关新闻
分享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

在线咨询
0898-88816188